Monday, August 27, 2007

Minelli (2007) 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 elicited by undetected visual stimuli

在這篇研究之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被mask的刺激,仍可以對之後的判斷有影響(Schlaghecken, 2002其中的review寫了很多,例如看到向左的箭頭,之後判斷向左的箭頭會比較快)。這類的paradigm,在看到mask之後的刺激要下判斷,並要做答(要針對刺激做反應)。但有一個問題是比較少被問到的,即如果有的刺激沒被看到,而且也不需要對它做反應的話,此刺激是否還可trigger動作。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Minelli採用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LRP)作為依變項來了解不被看到又不需做反應的刺激是否能激發動作。LRP是在準備執行一個動作的時候,在primary motor cortex 會激發的電波,而且如果是左手要做動作,則在右腦會有LRP。

實驗過程為先看到一個warning signal,之後看到刺激,刺激是一個方塊,其亮度可能和背景很像,以致無法與背景分清楚。因此實驗的獨變項是這個方塊的亮度(高於threshold很多,略高於threshold,等於threshold,低於threshold)。受試者的作業為如果覺得自己有看到方塊,就按鍵。實驗的依變項為按鍵的反應時間和LRP。此實驗優點在於有catch trial(control組)即只有warning而無方塊,這是為了避免受試者隨便亂按。而catch trial的LRP也可以和非catch trial的LRP比較作為控制。

結果發現,亮度比較高的方塊,其偵測的速度比較快。而在LRP的部分,最重要的發現為:低亮度但無反應的方塊其LRP會比catch trial還大。這個發現可以支持沒被看到,而且也不需要對它做反應的刺激,乃可trigger動作(但據此實驗的結果,其LRP是比需要反應的刺激還小)。

這個實驗比較容易有爭議的地方是warning signal,受試者不需對warning signal做反應,但有可能是warning signal在沒有反應的 trial中引起微小的LRP。Minelli的解釋是他們又做了沒有warning signal但其它過程一樣的實驗,結果有沒有warning signal,其LRP沒有差異。因此也許這個paradigm一開始就不要用warning signal會比較清楚。

基本上這個實驗還是很漂亮的,它用看不見又不用反應的刺激與沒有刺激(當然沒反應)的LRP相減,結果發現看不見又不用反應的刺激仍能造成顯著的LRP。但為什麼我們即使不需要對一個刺激反應,還是會被它激發動作呢?這樣不會造成系統的負擔嗎?這也許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還有看不見又不用反應的刺激,如何造成LRP,也可進一步用其它造影技術來探討其詳細的pathway。

1 comment:

auda said...

1. How do you compare this study with thos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response cues? If invisible arbitrary symbols primes action, would videos of actions primes subsequent actions to a higher extent?

2. Regarding the "limited-resources" question, perhaps the benefit of being ready to respond to any kind of stimuli (ready to flight or fight, getting foods faster etc.) outweighs the cost of spend energy on keeping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