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研究在探討視覺空間記憶力的Intrusion Superiority Effect,以及相對應與老化的關連。主要的研究方式是透過年老和年輕受試者的Visual-Spatial Working Memory Tasks(VSWMT)表現,來檢視是否老人組會有較差的表現。其假設是老人無法避開intrusions的干擾(避開已被活化的非目標訊息),即無法控制非目標刺激的干擾。因此在執行VSWMT失敗的老人同時也會產生較多的intrusion errors(De Beni , 2004),於是intrusion error 被認為是記憶力退化下的最佳產物。而相較於過去消極的檢視受試者的VSWM儲存能力,這裡呈現的實驗使用較積極的SVSWMT(Selective的VSWMT),即需要對視覺空間資訊的操弄或轉換。
實驗一:利用文字回憶加上SVSWMT來看控制的機制是否涉及一般的認知資源,如果是的話,文字出現應該會使intrusions的比率增加。實驗第一階段包含沒有干擾的矩陣(4×4)序列出現,分別有六個包含三個矩陣和包含四個矩陣的序列,每個矩陣都會指出三個相鄰位置的細格給受試者,要求受試者記住最後一個刺激細格,在每個序列結束後要求受試者做正確的位置回憶,且順序要同於呈現順序才算答對;第二階段同第一階段,只是同時進行文字encoding的作業。主要操弄的因子是年齡、錯誤型態以及有無加入擾亂的作業。其中錯誤型態指的是兩種不同的回憶錯誤:受試者回憶到實驗者指示過,但並不是目標位置的刺激位置(intrusion errors);而相對的Invention errors是指受試者回憶到其他沒有刺激出現過的位置。實驗結果不支持假設,無法證明老人組可以產生相對較多的intrusion errors,因而不能說是因為心理資源減少使得有文字干擾時的intrusion errors增加,所以控制的機制不包括在一般的認知資源裡。
實驗二:延續實驗一的效果做更進一步的改良,以tapping作為干擾tasks,並操弄矩陣上不同的cues和相對處理上所需要的資源多寡,因此操弄的因子有年齡、錯誤型態和三種不同的知覺cue。實驗結果更加支持實驗一的結果,老人組大都會有active SVSWMT的困難;並且若有較明顯的知覺cue,可以幫助受試者,特別是老人的modulating activation,即增加目標項目的活化,並減少不相干項目的活化。另外因為intrusion errors的數量顯著高於invention errors的數量,此實驗也證實了intrusion superiority effect的存在。
最後很重要的是,intrusion superiority effect其實會發生在所有受試者身上,即兩組都會受到活化的非相關刺激影響,不只有老人才有,因此對於較差的WMT表現是否和較多的intrusion error有關?仍無法證實。
綜何實驗一、二得到不同的task素材對WM的表現會有影響,如果要更加深入探討老人的WM和intrusion error的關係(which is not clarified here),未來似乎應該結合不同方法和素材加以驗證。另外我認為老人因為知覺反應能力低於年輕人,也許在呈現矩陣的時間或呈現刺激的時間上應該要比年輕組相對長一點?比較能區別老人是無法控制不相關刺激的活化,或是只是同時的sensory encoding太多互相影響。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建議學一下怎麼用超連結連到引用的文獻,教學在此:
http://help.blogger.com/bin/answer.py?answer=41379&topic=8915
網址好像會被切掉
我縮了網址
http://0rz.tw/562Mh
A few questions for you to entertain:
1. Why is a young group necessary in this study?
2. What i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What more information does Experiment 2 tell than Experiment 1?
3. Does the more active SVSWMT tell us extra information about working memory than the more passive VSWMT?
4. Though prolonging the presentation time may give the elderly more time to encode, what other problem would this cause?
Hyperlink is a good suggestion. Perhaps Jason can give us a brief tutorial on Mond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