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動作知覺可能受到兩種表徵的影響,一個是動作的表徵,另一個是視覺的經驗。Common coding theory (Prinz, 1997)認為perceptual和motor system的表徵有重疊,其生理的證據為mirror neuron在觀察和自己行動的時候都會激發(Rizzolatti, Fogassi, & Gallese, 2001)。但也有一些研究的結果認為視覺經驗對辨識運動比較重要(Jacobs, Pinto, & Shiffar, 2004)。這個研究的目的是比較動作的表徵和視覺經驗對動作知覺敏感度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人對於自己的動作,動作經驗比較多,而視覺經驗比較少。對別人的動作,則視覺經驗多,動作經驗少。因此比較知覺這兩類刺激的敏感度,可以去探索那一種經驗(或表徵)比較重要。
實驗一:在做實驗兩個月之前,受試者會先來錄光點運動(point-light motion)的刺激材料,共要做十種身體運動,而且有的受試者彼此是朋友。在正式實驗的時候,每個嘗試(trial)中受試者會看到一個動作的影片,這個動作可能是自己或朋友或陌生人做的,受試者必須辨認當下看到的動作是誰做的。結果辨識自己動作的正確率大於對朋友的,辨別朋友的正確率又大於對陌生人的。這個實驗支持動作表徵和視覺經驗都重要,但動作表徵更重要。
實驗二:因為實驗一的作業涉及辨認行動者,這個歷程比較複雜。實驗二採用較為歷程較單純的作業。在每個嘗試中,會連續出現兩個不同的動作(例如跳舞和跑步),這兩個動作可能是同一個人做的,或是不同的人做的,機率各是一半。受試者要辨別兩個不同的動作是不是同一個人做的。結果辨識自己動作的正確率大於對朋友的,辨別朋友的正確率又大於對陌生人的。與實驗一的結果相符。
實驗三:這個實驗想探討比較低層次的線索是否會影響動作的辨認。此實驗使用和實驗二同樣的作業,但是用的光點運動是倒反的。在倒反的運動中,local motion(每個光點的軌跡)較不會被打亂,但整體的運動型態(global motion)是否重要。所以這個實驗可以探索local motion對運動裀覺的重要性。結果發現看辨認自己、朋友和陌生人正確率都和隨機亂猜的機率沒有顯著差異。此實驗的結果支持光靠local motion無法做去區辨自己和他人的動作。
實驗四:這個實驗探討另一低層次的線索是否會影響動作的辨認,即受試者有無可能使用靜態的線索(例如肢體的長度)辨識身分。此實驗的每個嘗試會連續出現三個靜態圖片,每個圖片呈現一秒,受試者要辨識這個動作是誰做的。如果受試有使用靜態的話,表現還是會很好。但結果發現辨認的正確率和隨機亂猜的機率機乎相當。結果支持靜態線索在辨識身分時並不重要。
簡言之,這個實驗的結果支持動作表徵和視覺經驗在辨識行動者身分時都有重要性,但動作表徵更為重要。而且辨識行動者身分的作業不會受到低層次線索(例如local motion和靜態線索)的影響。
Tuesday, July 24,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This is a nice summary. A few suggestions:
1. Quantify what you mean by "更重要“, or perhaps replace it by another neutral term such as “對辨識正確率有更大的助益"
2. If possible, try to criticize/comment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is study, such as theory, methods, and potential extension of research.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