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248中提及,在第一個search path中應當便足以提供尋找第一個目標所需要的訊息,所以這可能是為何在change store& buildings組當中subjects在第一次goal-seeking path的表現好的緣故。以下是我想到的可能的解釋:
- change store-在整個環境中,buildings佔21/25而相對地store僅佔4/25,因此當buildings未改變時,subject並未能於一開始就及時察覺環境已經與之前不同,因而錯失在1st search path中觀察新的store的機會(說不定一直到找到第一個乘客才發現store已經被換掉),所以才會多走那麼多路。
- change buildings-如前所述,buildings的改變相對地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組subject在一開始應當能馬上發現環境已經有異,於是便會特別注意store是否也被更動,在發現store其實與之前相同且位置也沒變時,便放棄利用之前建立的關於以buildings為landmark的策略,完全利用store本身為landmark以及layout的策略來navigation,所以表現還不差。
- change store & buildings-道理同上,一發現buildings的改變便特別注意store的改變,於是在1st search path早期就能發現store已被置換,但有發現其實store之layout未變,於是只要記住新的4個stores分別是在哪4個位置,或是新的4個stores分別替代原新哪一個store即可,這使得他們走的距離不像change all或change stores組一樣那麼長。不過這樣解釋我還是不覺得表現會好到如data呈現一般......
另外,我在想如果今天實驗中想要改變landmarks而固定layout時,是否可以將各個landmarks之間的位置互換(比如storeA與stroreB互換)?我不確定這樣做是不是也變動到layou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