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7, 2007

Against simulation : the argument from error

根據Simulation theory,並不需要建立龐大的知識或是信念,認為人即可以藉由自己的心智狀態去模擬他人的心智狀態,Mirror neurons即是支持Simulation theory的證據之一,亦即藉由內在模擬他人,直接對他人的動作或情感作了解。然而,不論是小孩或大人,仍可以信念或是知識等來了解他人;事實上,近來腦造影研究發現和epistemic mental states(例如,信念、思考、知識)有關的腦區,和human mirror system有關的腦區幾乎不同。有鑑於此,作者認為光只是simulation和mirror system是不足以完全解釋人類對心智推理的機制;此外,知覺上以及推理上的系統性錯誤(systematic errors)之產生一直是心理學史上的重大問題,也因此Stich和Nichols(1995)利用「失誤的論證」(the argument from error)來反駁Simulation theory,雖然Stich和Nichols往後將理論作一些修改,亦即隨著不同狀況下,失誤出現的次數亦有所改變,並且simulation有助於正確的心智讀取過程,但作者並不認同這樣的理論修改。作者認為系統性的錯誤(systematic errors)和一般的失誤(errors)不應該相提並論,因為失誤是由於捷思(heuristics)和簡化(simplifications)造成的,也就是說,這樣直覺性的推論,雖然有可能造成失誤,但便利省時且大多時候都可以得到正確的預測和解釋,亦即所謂的naïve theory of psychology(例如,過度歸因的推理)。
關於naïve psychological reasoning的過度簡化(over-simplified ideas)之思考所造成的失誤最常在小孩子身上發現。例如,在Ruffman(1996)的實驗中,一個4歲小孩和一個大人同時看到圓形餐具中有綠色和紅色兩種泡沫,而方形餐具只有黃色泡沫,之後,將圓形餐具中的綠色泡沫移除到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但只有小孩知道是哪一種顏色泡沫被移除,大人只知道圓形餐具中其一泡沫被移除,之後問小孩子「這位大人會認為什麼顏色的泡沫會在袋子中?」,所有的小孩受試者都回答紅色,這可能是因為小孩以為「大人不知道」和「大人答錯答案」是一樣的狀況,亦即乍看之下似乎是錯的,因為答案應該是不知道或是紅色和綠色其中一種,但實際上,沒有一位小孩認為是黃色,也就是說,小孩子是因為未成熟的心智以至於過度簡化的推論導致失誤產生,而並非真的不會。不只小孩,大人也會有過度簡化的失誤。例如,成人會直接認為自己的信念是合邏輯且理性的,但結果往往是實際行為比預期自己或他人更不合邏輯。此外,信念並非事實,有可能是錯的,導致推論失真,例如,過度高估他人的自私程度。
目前似乎Simulation theory對於心智推論有所缺陷,然而,對於支持simulation的研究者而言,失誤由不正確或不充分的刺激輸入引起,因為觀察者和行動者不可能在觀點或是接收訊息等完全一致,所以一開始兩者刺激輸入的差異,導致實際和模擬的結果不同。但作者不認同,因為在Ruffman(1996)的實驗中,Simulation theory除了說刺激輸入的差異外,simulation的過程仍是一個black box,無法說明孩子失誤的原因,且為何刺激的輸入有問題的原因也無合理解釋;同樣在大人身上的過度解釋,只用刺激輸入的差異也無法再多說明什麼,況且刺激輸入的問題也一樣存在。倘若將naïve theory和simulation合併一起解釋,可以成功地解釋失誤的產生,不過,原始Simulation theory的闡述的直接了解(direct understanding)的簡約性(parsimony)卻喪失了。

1 comment:

auda said...

1. Is simulation still necessary when one has naive theory about mind?

2.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simple actions (such as reaching and grasping) is achieved differently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more complicated actions (social behaviours), in which the former relies on simulation and the latter naiv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