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研究認為mirror system是一個自動化地被動的對於動作辨識(action recognition)作反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會在對他人動作反應前,對他人可能的動作做預測。
共有3個實驗,第一個實驗,要求受試者(皆為右力者)看螢幕上的畫面,有一隻他人的右手和一個有顏色的物體,此手可能以egocentric (1P)或是allocentric (3P) perspective展現,此外,藉由物體的顏色可以預測畫面中的手有無後續動作,如果物體是綠色,則接下來畫面中手(物體出現後的1.5秒)會去抓此物體(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但若是物體為紅色,則接下來畫面中手仍維持不動(No-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並記錄每一次嘗試的readiness potential (RP),此為觀察他人動作時的motor preparation的電生理指標;主要藉由對物體顏色知覺造成的運動預測,倘若即將到來的動作是可以預測的,則RP會在即將要觀察的動作真正被執行(即手抓物體)之前反應增加。由於實驗過程中幾乎不需要受試者做些什麼,為了避免受試者分心,每一個嘗試出現的手的姿勢可能會稍有不同,要求受試者在每一個block結束後回答在No-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下,是否有看到並記得手勢的不同樣子。
第二個實驗,為Prediction Control condition,已知在一個可預測的刺激出現之前,會有一negative-going potential產生,此condition是為了區別和觀察的動作有關(Prediction Control condition)以及和刺激可預測性本身有關(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的negative-going potential。受試者一樣看螢幕上的畫面,有一隻他人的右手和一個黃色的物體,但此手只會以egocentric (1P) perspective展現,物體出現後的1.5秒,物體會變成藍或紫色,但畫面中的手仍維持不動,作業要求只需要受試者記下看到多少個紫色或藍色物體。第三個實驗,為Movement Action condition,當一連串物體的畫面呈現時,若是察覺到同一物體依序連續出現2次,則要求受試者執行按鍵的動作。
結果發現,只有egocentric (1P) perspective下的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和Movement Action condition的RP效果相互比較,沒有顯著差異,且皆在左邊的sensorimotor cortex(相對應於右手)有大量激發。更進一步,不論是egocentric (1P)或是allocentric (3P) perspective的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 或是No-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只有有無動作有主要效果,觀點以及交互作用皆沒有效果,顯示不論1P或3P,RP只在Movement Observation condition有發生,亦即對動作有預測力時,RP會在動作真正發生之前在左邊的sensorimotor cortex產生。簡言之,對於一個即將到來卻仍未發生的可預測性動作的訊息,即可以激發受試者的motor system,也就是mirror system扮演一個預期他人動作的角色,相較於過去被動的角色,反而更有主動反應的意味,且由於只是對訊息做預測,可以避免真的用實際行為去反應的窘境。此外,RP除了是motor preparation的指標,甚至可能和motor prediction有關。
Sunday, August 2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