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Jiang (2007). Processing of invisible stimuli

熟悉的刺激材料在binocular rivalry中比較容易在dominant的狀態,這個現象通常認為是由於熟悉的刺激在dominant狀態時它比較容易處理。但在被抑制的情況下,較熟悉的刺激材料是否處理的情況也有不同呢?此研究想要探討,在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sion中,熟悉的刺激材料是否能比較快從抑制中變為dominant狀態。
實驗一:
左右其中一眼會看到動態的干擾(mondrian), 另一眼則看到正立的臉(熟悉)或是倒立的臉(不熟悉)呈現在四個象限之一。一開始的時候,臉的對比是0,會在1秒內漸漸增加到100,之後對比就不再改變。受試者要做的判斷為,判斷臉是出現在左邊還是右邊(不管第幾象限)。實驗的依變項為RT,只取答對的trial,但反應幾乎全都是正確的。但對不同刺激材料也許本來就會有不同辨識速度,為避免這樣的confound,也採用控制組,即左右眼都看到mondrian,而臉會放在mondrian的其中一象限,受試者只要看到臉就做反應,以測量RT。結果發現在實驗組,正立臉比倒立臉還快從抑制的情況下達到dominant。而控制組的正立臉並沒有比倒立臉的反應還快。因此此實驗的結果支持對正立臉會在suppresion情況下有助益。
實驗二:
找來中文使用者,英文使用者,還有西伯來文使用者。因此對中文使用者而言,熟悉的材料就是中文,不熟悉的是英文和西伯來文,實驗的情況與實驗一同,但只用中文和西伯來文做刺激材料。同樣也有控制組來比較單純中文和西伯來文的辨識時間。在實驗組,結果發現刺激語言和受試者群體有顯著交互作用,即中文使用者看中文能比較快從抑制變為dominant,西伯來文使用者看西伯來文能比較快從抑制變為dominant,而英文使用者與西伯來文使用者有類似結果。而且在控制組,辨識中文和西伯來文在三種語言使用者情況下都沒顯著。結果依然支持熟悉的材料會在suppresion情況下有助益。

這兩個實驗結果都支持熟悉的材料在suppression的情況下也許處理的機制有不同。而臉部的inversion effect通常認為是在fusifor face area(FFA)被處理的,而文字是在visual word-form area(VWFA)被處理的。因此有可能CFS抑制效果的神經機制是在FFA和VWFA之後,但根據此篇的研究,這些論點只能算是推測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