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8, 2007

Vorberg (2003) Different time courses for visual perception and action priming

在上一篇摘要的文章中(Minelli,2007),曾說過有許多研究做出被mask的刺激,仍可以對之後的判斷有影響,這篇的研究為其中之一。此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對primer意識知覺是否能影響prime的效果,以及如果改變prime的可視性(visibility),其priming的影響是否有差別。

實驗一:
刺激呈現的方式為先出現一個prime(有方向的箭頭),再出現mask(也是有方向箭頭,但比較大)。操弄的變項是prime和mask的箭頭方向是否一致,還有prime和mask的SOA實驗分為五個部分,總體來說,作業為辨識mask的方向是什麼,測其反應時間;還有辨識prime的方向是什麼,測其正確率。結果發現方向一致的trial,辨識mask方向的反應時間較短,支持的確有priming的效果。但辨識prime方向的正確率,和隨機亂猜沒有差別。這個實驗支持即使無法正確知覺prime,仍可以有priming。

實驗二:
進一步操弄prime出的時間(14 ms,42 ms)還有mask出現的時間(14 ms,42ms),其它操弄一樣。結果發現短的prime在SOA長時辨識比較好,但長的prime在SOA短時辨識比較好。而在這樣不同mask效果的time course中,都能看到一樣的priming time course,也就是容不容易看到prime都有priming的效果。另外在長的prime的情況下,prime的辨識正確率和辨識mask方向(priming效果)有一部分的效果是相反的(double dissociation)。即辨識 prime的正確率下降,但 priming的效果卻上升。這個結果支持了知覺並不會影響action priming,這兩者有某種程度是獨立的。

這篇研究的做出的結果很清楚,作者選的兩個task使實驗結果可以看到double dissociation的現象,這是很聰明的。厲害的是,作者進一步提出了一個model來解釋priming effect,這個model是改進Hanes and Schall (1996)的neural accumulator model,而且可以可以正確fit行為的資料。我覺得這個研究比較不好的地方是實驗程序可能太瑣碎,一個實驗就分成五個部分,而且每個部分有些task會重複做,這樣的話可能有練習效果。

加上上一篇摘要priming的文章,可以感覺到似乎很武斷的東西(不需要有意義,例如方塊)也可以造成priming。這樣的話,如果給受試者看到的是動作影片,priming的效果也許有機會更強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