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他人動作時,會促進(facilitate)相同的動作的腦區;因此,Classical mirror-matching theories認為mirror matching是一種某人動作表徵的衍生,一可能是「他人像我」(the other is like the self),觀察他人動作會部份激發自己本身相對應動作的腦區,此時,motor facilitation在觀察他人動作或是自己動作時都會發生,但對觀察自己動作的效果較強,二可能是「我像你」(me like you),自己動作的表徵是來自他人動作的表徵,motor facilitation在觀察他人動作的效果較強;另一種較新的看法則是motor facilitation在觀察他人動作或是自己動作時都是相同的(亦即shared representation),主要是肌肉運動的(motoric)表徵的不同。以上三種看法雖稍有不同,但都是強調他人動作的表徵一定和自己動作的表徵相似。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是不會混淆自己和他人的表徵,可以清楚將動作歸類於他人或自己;此外,對於自身身體的感受經歷在很多面向上都會不同於他人的身體感受經歷。
作者想強調自身與他人的區別,亦即表徵他人和自己應該是不同的,雖然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比較觀察他人和自身的大腦皮層的激發,不過,觀察自身和他人動作在感覺動作(sensorimotor)的脈絡以及社交觀點就已經都不相同;所以,作者採用rubber-hand illusion的方式操弄受試者如何歸類一隻手為自己或他人來檢視對動作觀察的影響,亦即比較以為是自己或他人的手的動作的皮質表徵,或是說比較將一動作刺激歸類為自身產出或他人表現在動作促進效果(action facilitation effects)的差異。
作者操弄兩個變項,一是利用rubber-hand illusion操弄某一材料刺激(亦即實驗者的手)歸屬為自己或他人,過程為將受試者的右手藏起來,呈現的是某一實驗者的右手,用兩把小刷子同步(synchronous)或不同步(asynchronous)刺激受試者的手和實驗者的手,過去的研究發現同步刺激會使受試者以為實驗的手為自己的手,不同步刺激則不會錯認,另一變項是實驗者的手有無動作與否,來看在right first-dorsal interosseus(FDI,掌骨的肌肉)和right abductor digiti minimi(ADM,手掌尺骨邊緣的肌肉,和動作觀察無關)的motor-evoked potential(MEP)的振幅或是促進比率(MEP facilitation ratio,和baseline相較的比率)。對ADM而言,沒有任何效果顯著;至於FDI,有交互作用,在asynchronous condition中,有動作相較於沒動作的facilitation ratio較高,然而,在synchronous condition中,沒有動作相較於有動作的facilitation ratio較高;顯示當觀察一被歸類為他人做動作的手時,有助於促進受試者本身的運動系統的反應,但是,當觀察一被歸類為自己做動作的手時,卻是抑制受試者本身的運動系統的反應。此結果反駁了「我像你」、「他人像我」以及shared representation的論點,反而支持在primary motor cortex中有agent-specific representation的觀點。
然而,在synchronous condition中,之所以沒有動作相較於有動作的facilitation ratio較高,亦即缺乏對自身動作的動作促進,這種出乎意料的結果,是因為視覺和本體感覺回饋的不相襯(mismatch)或是intersensory conflict造成的?受試者認為是自己的手在做動作,但實際上受試者的手是沒有動作的,缺乏運動感覺的回饋。事實上,intersensory conflict不應該會影響cortical excitability,問卷和本體感覺測量也呈現觀察自身動作的intersensory conflict的效果應該很小,最後,其他研究顯示conflict和前額葉有關,因此,缺乏對自身動作的動作促進不能單純歸因為conflict造成的;作者反而支持觀察自身動作是一種cortical suppression的功能性反應。簡言之,觀察他人動作會促進運動系統,觀察自己動作反而是抑制動作系統,這樣的結果在在顯示他人和自己的表徵之不同。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1. How do the authors reconcile their findings with those showing facilitatory effects of observing action in the 1st person perspective (i.e., "Own perspective advantage" in Vogt et al. (2003) ), or those showing equivalence between mental simulation of 1st and 3rd person perspective action (Anquetil and Jeannerod, 2007)?
2. Where would be the brain areas likel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elf vs. other generated action?
Post a Comment